小事小节亦重要
“有一个党委班子成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转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”“作为领导干部,个人出书并由下属相关单位集体购买”……日前,全国各地不少干部因为上述看似“不那么严重”的问题被纪检监察机关约谈。
对这个问题,有媒体以“小事小节为什么会被纪委约谈”为题进行分析,并给出了答案:让咬耳扯袖、红脸出汗成为常态。那么,为什么要盯着小事小节不放,对党风廉政建设而言,小事小节究竟有多重要?
守清廉:小节不守终累大德
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;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破法从违纪始,违纪从小节始。近年来,许多落马贪官的案例,在揭示他们步步走向贪腐的同时,也在不断地验证着这个道理。那些被查处的领导干部,大多也有过艰苦奋斗、清廉自守的经历,但让他们最终身陷囹圄的,恰恰始于那些放松自己的小事和小节。因为涉及“人情往来”细微琐碎的小事最容易被忽视,一旦破了规矩、开了口子,就容易收不住手,胃口越来越大、错误越犯越重,最后积重难返,身不由己,以致坠入贪腐深渊。
福建省南平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娄彩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本报曾刊发过其案例剖析,其中提到:“纪委找他谈话,他一进来就大大咧咧地说,我是检察院的一把手,肯定没有违法的事,但违纪的事有。在他眼里,认为守法是底线,其他都是小事。”正是基于这种想法,他无视党的纪律和规矩,从几顿饭、几杯酒,收几个小红包、几件小礼物,参与经商、投资理财等他认为不触犯法律底线的“小节”开始,最终演变成明目张胆直接收受巨额财物。这些被他轻视甚至无视的“小事”,最终成了让其后悔一生的大事。
同样,栽在“小事”上的人还有很多。河北省委原常委、秘书长景春华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在落马前不久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,自我批评:“在工作作风方面,主要问题是小节细节把得不严。”其他常委对他的批评是:“有时不拘小节,防微更要杜渐。”身边人对他的看法是:“很能干,不拘小节,酒量不小。”但事实上,不拘小节的后果是什么呢?经查,景春华存在收受礼金、与他人通奸等问题。那些或许他认为是小节的事,最终使他走上不归路。
对一名党员干部来说,如果缺乏对纪律的敬畏之心,不重小事、不守小节,想要守住清廉是不可能的,而堕入贪腐却是大概率的事件。
严纪律:抓小节不比“打虎”轻松
尽管小事小节至关重要,很多人却是在落马后才真正明白。落马之前,或是囿于侥幸心理,或是官职带来的骄傲与自满,让他们即使知道这些道理也会抛之脑后。如果有人向其当面指出或好心提醒,换来的常常不是理解与警醒,而是恼怒与责备。
首先是容易被误解。如果一个人贪污受贿,查处他,他无可辩驳。可如果一个干部拿了几个苹果、收了几条鱼呢?调查处理他,他会叫屈,舆论可能也会质疑,是不是小题大做,是不是矫枉过正,是不是他“撞枪口上”了?
其次是容易得罪人。对此,一位长期在纪检战线工作的领导干部曾在《纪委书记不要怕让人“厌恶”》一文中分析道,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,用纪律管住大多数,这就意味着,及时提醒、纠正和查处党员干部的小毛病、小问题将成为常态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,一些‘低头不见抬头见’的违纪干部也要被处理了,他们可能是同事、战友、熟人,甚至是亲戚,如果他们不理解,很自然地会对你投去厌恶的眼光”。不同于抓大案,那些受到纪律处分的人还要时时见,处理不好就容易“得罪”人。
最后,就是查处的工作量大。对纪检监察干部来说,查处针对小事小节的案子,一点也不比查办大案轻松。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介绍说:“除了调查取证等工作,还要对适用的党纪条规拿准吃透,并做好谈话说理的准备。面对当事人的质疑、反驳甚至是恼怒、咆哮,耐心细致地与之谈话,谈出认识、谈出水平、谈出信服与警醒。”许多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表示,实践“四种形态”,纪委的责任不是轻了,而是更重了,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,而是更大了。可见,抓小事小节,并不简单。
但因其重要和不简单,就越要重视,越要做好、做扎实。如果说,办大案是打下反腐的定心桩,那抓小节就是编牢防腐的篱笆墙;如果说,打老虎是拔烂树,那么抓小节就是治病树。执纪监督,就不能抓大放小,而应不管大小,一律做到执纪必严、失责必问。同时,积极践行“四种形态”,及早介入、从小抓起,不因违者众而放任,咬耳扯袖,治病救人,真正关心爱护干部,由树木而及森林。
正党风:成败皆由小节始
党风就是党的作风。作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,而是由无数个细节、小事积累而成的。党风的建设是如此,党风的败坏也如此。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正是在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“永远不与群众隔离”等具体的小事中形成的。而今老百姓所痛恨的不正之风,也是从脸难进、门难看、事难办、吃拿卡要、公车私用等具体的小事中形成的。
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,能够反映人品,反映作风;小事小节中有党性、有原则、有人格。就加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而言,小事小节无比重要,正党风也要从小事小节做起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颁布八项规定,是从“不挂条幅、不铺地毯、不封路、不清场”等小事做起,是从解决公车私用、公款吃喝等具体事情做起……中央纪委狠纠“四风”问题,也是从禁止出入会所、禁止违规发月饼、禁止公款印寄贺卡等小事做起。
细微处见精神。如同钉钉子一般,从点滴处着手,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。在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,风气正在一点点变化。2016年端午节,有记者就“四风”问题采访发现,不少公务人员的心态已有明显转变,“查得这么严,没必要以身试法。”“别人都不拿,自己也就不想着拿了。”吉林省一家银行工作人员表示,以前大节小节都要给相关部门备礼,这几年闲了下来,“礼品费都审批不下来了”。
风气变好固然可喜。但是,如果这些变化不能固定下来,形成制度和纪律,那就难保不会反弹。党的纪律就是党的生命,党纪不彰,党风难正。落实党的纪律,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扛起责任,从严治党,执纪必严。同时,要转变执纪理念,把关口前移,在党员干部出现轻微违纪苗头时就大喝一声,在小事小节上将要犯错时,扯扯袖子红红脸。只有这样,才能严肃党的纪律,端正党的风气。
那么,作为党员干部,现在还认为转发几条不实微信、拿群众几个苹果、出国晚归几天等等是小事小节吗?若因此被处理,还认为是小题大做吗?(段江卫简静远)